本文共 1659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5 分钟。
给定一个有M个对象的数据集,构建一个具有k个__簇__的模型,其中__k<=M__。满足以下条件:
1、每个簇至少包含一个对象;2、每个对象属于且仅属于一个簇;3、将满足上述条件的k个簇成为一个合理的聚类划分;基本思想:对于给定的类别数目k,首先给定初始划分,通过迭代改变样本和簇的隶属关系,使的每次处理后得到的划分方式比__上一次的好__(簇内数据集距离变小)
K-means算法,也称为K-平均或者K-均值,是一种使用广泛的最基础的聚类算法,一般作为掌握聚类算法的第一个算法。
假设输入样本为T=X1,X2,...,Xm;则算法步骤为(使用欧几里得距离公式):
1、选择初始化的k个类别中心a1,a2,...ak。2、对于每个样本Xi,将其标记位距离类别中心 aj 最近的类别 j 。3、更新每个类别的中心点 aj 为隶属该类别的所有样本的均值。4、重复上面两步操作,直到达到某个中止条件。中止条件:迭代次数、最小平方误差MSE、簇中心点变化率。那么初始的分类中心设置多少个比较合适?
其实在实际算法中,K-means聚类的算法在设置初始分类数量的操作,和KNN中设置决策树的深度一样,都是机器学习调参的一部分。需要我们对业务数据有一定的敏感度,人为得设置一个初始值。在设置好初始的分类中心个数K之后,在算法中不会自动增减分类中心的个数。比如我想根据一组数据判断消费者的消费水平,我们可以人为得设置3个分类中心,对应消费者水平的高、中、低。但最终是否能达到要求呢?是否一定能够找到一类人群是高消费群体,一类人群是低消费群体呢?我不知道。划分出来的数据可能实际上意味着人类体重分类的高、中、低。这三类代表的含义明显和我们预期不同。这也是聚类带来的一个问题,我们在对分类问题贴标签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样本的特征,人为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分类情况。
少年们要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,数据分析时的观察力很重要啊...
a:根据数据分布我们揣摩可以将他们分成2类。
b:人为定义了红点和蓝点2个分类。c:计算每一个点到达两个分类的距离,离谁近涂上谁的颜色。d:把分类中心红点和蓝点,分别放到两个簇的中间。e:再把所有样本点到两个分类中心的距离计算一下,谁近涂上谁的颜色。f:更新分类中心,发现分类中心没有变化,意味着样本也不会再发生变化了,迭代停止。记K个簇中心分别为a1,a2,...ak;每个簇的样本数量为N1,N2,...,NK;
使用平方误差作为目标函数(使用欧几里得距离),公式为:
要获取最优解,也就是目标函数需要尽可能的小,对J函数求偏导数,可以得到簇中心点a更新的公式为:
思考:如果使用其它距离度量公式,簇中心点更新公式是啥?
K-means算法在迭代的过程中使用所有点的均值作为新的质点(中心点),如果簇
中存在异常点,将导致均值偏差比较严重。比如一个簇中有2、4、6、8、100五个数据,那么新的质点为24,显然这个质点离绝大多数点都比较远;在当前情况下,使用中位数6可能比使用均值的想法更好,使用中位数的聚类方式叫做__K-Mediods聚类__(K中值聚类)
K-means算法是初值敏感的,选择不同的初始值可能导致不同的簇划分规则。
为了避免这种敏感性导致的最终结果异常性,可以采用__初始化多套初始节点构造不同的分类规则__,然后选择最优的构造规则。
缺点:
1、K值是用户给定的,在进行数据处理前,K值是未知的,不同的K值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。2、对初始簇中心点是敏感的。3、不适合发现非凸形状的簇或者大小差别较大的簇。4、特殊值(离群值)对模型的影响比较大。
优点:
1、理解容易,聚类效果不错。2、处理大数据集的时候,该算法可以保证较好的伸缩性和高效率。3、当簇近似高斯分布的时候,效果非常不错。转载地址:http://jzwno.baihongyu.com/